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过去几10年主要集中在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但是,男性骨质疏松症同女性1样,都具很高的病发率和得病率。髋部骨折约1/3产生于男性。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男性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髋部骨折产生的性别比为1:1,椎体骨折得病率**性接近,骨折伤残率和死亡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因此,男性骨质疏松症一样是1个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男性骨质疏松症与女性骨质疏松症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如两性均随年龄增加而伴随着骨量丢失(与年龄相干的骨丢失),称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虽然骨量减少是引发男性骨脆性和骨折产生的关键因素,但是男性在骨生长发育的调控,骨量峰的构成、骨量丢失和骨折的产生等许多方面显示了明显的与女性不同的性别差异。
1、病发率
最近美国的1个大样本人群股骨近端骨密度调查结果显示,大于50岁男性,3%~6%有骨质疏松(骨密度低于峰值BMD2.5个标准差),28%~47%骨量减少(BMD比峰值减少1~2.5个标准差)。而年龄在50岁以上的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得病率约为20%,骨量减少的得病率为34%~50%。根据骨密度峰值减少2个标准差的诊断标准,国内有人报道,男性(﹥50岁)骨质疏松的得病率为20%~30%,女性(﹥50岁)为30%~40%。因此,骨质疏松的得病率女性高于男性,但骨量减少的得病率是男性高于女性。
2、髋部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灾害性后果是骨折,而所有骨折衷,以髋部骨折最为严重。
有资料表明,1990年全球约有166万髋部骨折患者,其中1/3产生于男性;预计到2050年髋部骨折患者将近626万,其中男性约为179万(如图所示),此时约有70%的髋部骨折将产生在亚洲、拉丁美洲、中东和非洲。与欧美白人相比,亚洲人髋部骨折的病发率具有两个流行病学的不同点:
(1)病发率低。长时间的研究表明中国人髋部骨折的病发率较白人低13%~30%。最近的研究显示,北京地区髋部骨折的病发率为世界上最低点,每10万人群病发率男性为87例,女性为97例;而白种人男性约为174~551例,女性为510~1293例。
(2)骨折病发率,白种人女性高于男性,男性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性别比为2~3:1;而亚洲人**病发率比较接近,性别比为1:国内最近几年报告,80岁之前各年龄段骨折病发率**接近,但80岁以后男性高于女性(如图所示)。固然,这1结果尚需进1步研究证实。
3、椎骨骨折
由于椎体骨折的产生时间难以肯定,1般均采取得病率而不是病发率指标。最近几年的研究显示,椎体骨折在男性也有很高的得病率,在50岁以上的男性中,得病率为10%~50%。这些研究的代表资料如:Davies等对529例男性和899例女性调查显示,50~59岁椎体骨折的得病率男性为29%,女性为10%;随年龄增加,在80岁组男性为39%,女性为45%,男性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澳大利亚报告的资料称,60岁以上人群得病率男性为25%,女性为20%。欧洲19个国家36个中心协作调查的结果称,**得病率均为12%。中国台湾研究称,65岁以上男性椎体骨折得病率为12.5%,女性为20%;重度骨折男性为9.5%,女性为15.5%,男性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
Cooper等对过去40年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椎体骨折得病率男性均为女性的1半(1000人中男性为0.73,女性为1.45)。
总之,上述研究资料表明,男性椎体骨折的得病率与女性比较,一样具有很高的得病率或病发率。这与传统观点认为男性骨脆性较女性低,与绝经后妇女比,男性椎体骨折不常见而被忽视就大有异议了。
4、伤残率和病死率
骨折产生后,其伤残率和死亡率均很高。万其对髋部骨折者,研究显示以下几个结果:
(1)髋部骨折产生后第1年死亡率较非骨折病人高12%~20%。
(2)男性骨折病人的伤残率和死亡率较女性高。
(3)Cooper等的结果:髋部骨折后第1年死亡率,男性为30%,女性为21%。而高龄老年男性死亡率更高。
(4)Poor等的结果:髋部骨折后第1年死亡率,男性为14.4%,女性为5.4%。其中,75岁以下,男性为5.4%,女性为1.2%。大于75岁,男性为20.7%,女性为7.5%。
(5)高龄和伴随其他并发症是死亡率高的主要缘由。
相关新闻
上一页:健骨,坚固你的健康
下一页:痛风病人深秋应当少吃荤!
相关问答